2011年5月15日 星期日

三網融合結局猜想

  2011年5月4號,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掛牌應當算是三網融合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好象是中國首次把電子化的信息與其介質分開管理的舉措。在此以前,媒介和媒體的管理幾乎都是統一的。然而,這也正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重要差別之所在。
據公示信息: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主要職責包括,落實互聯網信息傳播方針政策和推動互聯網信息傳播法制建設,指導、協調、督促有關部門加強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負責網絡新聞業務及其他相關業務的審批和日常監管,指導有關部門做好網絡游戲、網絡視聽、網絡出版等網絡文化領域業務布局規劃,協調有關部門做好網絡文化陣地建設的規劃和實施工作,負責重點新聞網站的規劃建設,組織、協調網上宣傳工作,依法查處違法違規網站,指導有關部門督促電信運營企業、接入服務企業、域名注冊管理和服務機構等做好域名注冊、互聯網地址(IP地址)分配、網站登記備案、接入等互聯網基礎管理工作 隔間牆,在職責范圍內指導各地互聯網有關部門開展工作。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不另設新的機構,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加掛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牌子。
搜了一下我的博客,在2007年底我曾提過關于ICP證作為內容運營的執照不該由純技術背景的通信部門管理頒發的問題,這個問題算是有解了。雖然目前來看具體的工作仍然落實在各地的通管局 輕隔間,但是最高權力機構已由工信部轉移到了信息辦。
三網融合的第二個里程碑或許應該是大文化的整合。各地方上已經都紛紛成立文廣新局了,中央層面應該也不能拖的太久遠吧?
多個部門管理職權的交叉導致的結果往往是誰都可以管,誰都不負責,最后就成了“三不管地帶”。中國的政權結構不適合成立類似美國的FCC,大文化的整合看起來更符合中國國情。
從上述的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主要職責內容看:“指導有關部門做好網絡游戲、網絡視聽、網絡出版等網絡文化領域業務布局規劃,協調有關部門做好網絡文化陣地建設的規劃和實施工作,負責重點新聞網站的規劃建設,組織 輕鋼架天花板、協調網上宣傳工作”,似乎已明確了文化、廣電和版署三部委在互聯網相關領域的事務也將整合歸屬國家互聯網信息辦統管。
如此路線推論,或許中國特色的三網融合盛世的將經歷一個從整體(臺網一家)、到離散(臺網分離)、再重新組合(臺整合渠道,且渠道包含不僅限于有線網,還可能存在虛擬渠道)的一個重生過程。其結果可能是中國的傳媒版圖由四大集團主導中央電視臺+直播星、人民電視臺+北京臺、新華電視+文廣、南方傳媒+中國移動(參股)+鳳凰,類似湖南衛視、華誠電影、中廣傳播等傳媒新秀可能會成為獨立的專業媒體/媒介運營商。至于三大電信運營商和廣電的國網公司 天花板工程,其本體之后可能更偏向于成為管道商的角色,當然,在資本層面,他們也將會與媒體集團以及一些稍小的專業媒體運營商有一定程度的參股。(汪海天)預告:中廣微博,一個定位于三網融合主題討論的微博群,即將推出#三網融合每日談#長期主題討論活動,每日提出一個具體的話題,并邀請業界高人與網友同臺PK,業界網友使用新浪帳號可直接登錄,參與討論。對于重要話題,我們還將提煉精華、整理成文,供業內人士參考。

支付寶重組:馬云和巴茨的博弈或謊言?

  
日前,頗受國內外業內關注的雅虎與阿里巴巴集團之間的糾紛加劇,雙方就阿里巴巴集團向其CEO馬云轉讓旗下支付寶所有權一事(也稱支付寶重組)發表了互相沖突的聲明。聲明的焦點是,支付寶的所有權在何時被轉讓給了馬云,以及阿里巴巴集團的董事會是否知道此事?對此,阿里巴巴集團稱,該集團董事會在2009年7月被告知這項交易已經發生;雅虎則表示,這項所有權轉讓交易是在2010年8月發生的,該交易讓馬云獲得了支付寶的全部所有權,而雅虎直到 2011年3月31日才獲悉此事。
從這個焦點看,雙方是各執一詞。究竟誰是誰非?也許不久的事實會給出答案,而最終的答案將會昭示支付寶重組到底是阿里巴巴集團CEO馬云與雅虎CEO巴茨間正當、高明的商業博弈,還是一方的,甚至是雙方的謊言。
從雙方已經披露的事實,如果馬云所言是事實的話,即所謂的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重組早已經告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并且經過董事會批準的話,那雅虎沒有及時披露阿里巴巴集團轉讓支付寶所有權信息將成事實,甚至有故意隱瞞之嫌。原因業內都十分清楚,雅虎在美國本土市場的業績一直萎靡不振,使得其近兩年的股價一直有賴于雅虎在亞洲的資產,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其在阿里巴巴39%的股份 隔間牆。而鑒于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和淘寶未來上市的可期前景,讓雅虎的這筆資產,從某種程度上對于雅虎未來的股價也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支付寶的重組,使得雅虎失去了阿里巴巴股份中代表未來的很大的一部分可期價值,所以披露這一消息,顯然不利于雅虎。
問題是,早披露和晚披露對于雅虎的結果可能都是一樣的,尤其是晚披露對于雅虎的傷害可能會更大。難道雅虎CEO巴茨不知道這點嗎?筆者在此的疑惑是,巴茨是否有必要為了穩定雅虎不振的股價而故意拖延披露的時間,甚至是冒可能最后披露而帶來的更大的風險?這其實是個兩害相遇取其輕的選擇。還是前面說過的,如果馬云所言的是事實的話,那雅虎CEO巴茨則是作了個相當不利于自己的選擇。事實證明,股價暴跌7%之多,更大的損失是,本來就頗受非議的巴茨,會因此為自己的前途和雅虎在投資人心目中的誠信蒙上更加濃重的陰影。
當然對于馬云所言的事實,即其聲稱該交易已經告知阿里巴巴董事會,筆者也有些疑惑。所謂的告知是在交易已經發生前,還是進行中?或者是完成后呢?另外,也是最關鍵的,如此大的事關股東及投資人利益的資產重組,僅僅是告知就可以嗎?究竟此重組到底在實施前,董事會是否達成了一致才是關鍵,可惜,馬云解釋中似乎并未強調這點,只是說告知。這又衍生出兩種可能,一種是馬云先斬后奏了,也就是包括雅虎、軟銀在內的阿里巴巴董事會事先并不知情,至少持有39%股份的雅虎并不知情(雅虎的說法就是這個意思)輕隔間,那這種先斬后奏是否有效頗值得商榷。另外一種可能就是馬云與阿里巴巴其他的股東(包括雅虎)口頭或者以其他非正式的形式達成了這個重組的約定。先不說這種所謂的非正式是否缺乏嚴肅性和法律效力,即便是,一旦開始付諸實施,雅虎和阿里巴巴也未能做到及時向外界披露。因為待外界知道此事時,該重組已經基本完成了。這樣的話,馬云和巴茨都負有責任。阿里巴巴董事會的流程和機制的嚴肅性頗令人質疑。
此外,還有一種最大的可能就是雅虎巴茨所言的是事實。即支付寶的重組是馬云在阿里巴巴董事會(包括雅虎)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并且是在完成后,雅虎才被告知的。如果是的話,馬云確實足夠的大膽,大膽到可以不征詢董事或其他股東的意見和隱瞞事實。說到動機,除了外界所言的是為了符合中國相關電子支付的規定,讓支付寶盡可能順利地拿到電子支付牌照,其借此讓雅虎所持阿里巴巴股份的價值縮水,間接逼其出售股份給自己也在其中。誰都知道,雅虎巴茨上任后,雅虎與阿里巴巴在商業模式等問題上分歧日趨嚴重,阿里巴巴的馬云一直試圖從雅虎手中回購股權,但是被拒絕,這也讓其矛盾更加激化。
接下來的問題是,馬云是否值得冒著有可能支付寶重組交易可能被宣布無效和其所代表的企業及個人誠信的風險?也就是說 輕鋼架天花板,馬云的這種以支付寶重組“一石二鳥” (獲得支付牌照和間接打擊雅虎)的做法的負面效應馬云是否想到了?按照馬云的能力,絕對是應該想到的。那馬云要如何去應對和解釋呢?也許真的無法解釋,否則馬云不會只是用之前已經告知這個對于支付寶重組這一重大的阿里巴巴的變化太過于輕描淡寫的字眼來形容了。
最后一種可能則是外界傳聞的,雙方在私下有對等的交易。但筆者認為,不管是什么樣的內部交易,既然支付寶的重組已成事實,哪怕是開始實施了,如此大的舉措,雅虎和阿里巴巴都有義務第一時間披露,但事實是,雙方因為這個所謂的內部交易都刻意拖延了披露事實的時間。而最后以如此矛盾的形式披露,更說明雙方的這種內部交易都沒有將投資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以雙方各自的利益為先)。在此,雙方的誠信和商業操守都值得推敲和懷疑。
按照最新的雅虎官方的聲明解釋,2011年3月31日,雅虎和軟銀收到阿里巴巴集團關于2筆交易的通知(第一筆交易是2010年8月支付寶所有權的轉移。第二筆交易是2011年第一季度對支付寶實際的分拆)。這2筆交易沒有通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和股東,也沒有得到他們的批準。在與阿里巴巴集團進行協商,更好地了解這一復雜局面之后,雅虎在10-Q文件中披露了這一重組。不知人們從中解讀到了什么?這里至少說明雅虎在知道支付寶重組完成后,仍然拖延了近2個月之久才披露這一事實,此外就是支付寶重組一事,雅虎在更在之前未必不知情,況且兩筆交易間的時間差在7個月左右,如此大的動靜,難道雅虎會沒有注意到嗎?至少從常識上讓人很難接受和理解。如此一來,剩下可能的解釋就是雅虎之前和阿里巴巴就支付寶重組一事確實有過某些內部非正式的溝通,甚至是交易。不過筆者認為 天花板工程,不管怎樣,既然已開始實施,雙方都應該及時向外披露才是。
通過上述雙方已經公布的事實分析,筆者認為,有關支付寶重組一事,就像馬云對媒體說的,事情未最終塵埃落定。因為這之中牽涉到了諸多的矛盾需要用事實去澄清和解釋,而最終的事實將會告訴業內,這場有關支付寶重組的爭端究竟是一場馬云與巴茨之間符合投資人最大利益及合乎相關商業操守和法規的正常博弈?還是一方,或者是雙方為了各自利益的謊言游戲?

法律解析支付寶的乾坤大挪移

  摘要:
支付寶從阿里巴巴集團轉入馬云絕對控股的浙江阿里巴巴的名下,此消息一出,引起雅虎股價連日大跌,與此同時,雅虎又公開聲明,該宗交易未經董事會批準。阿里巴巴集團緊急辟謠稱,該宗交易早已于2009經董事會批準后完成股權轉讓,一時間眾說紛紜,請看筆者基于法律角度,對該事件的分析,以幫助讀者們了解該事件的大致來龍去脈。
正文:
在切入正題之前,請看本事件的基本背景介紹:
阿里巴巴集團名下控制有阿里巴巴網絡網絡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淘寶網(集團全資控股)、支付寶(阿里巴巴集團名下關聯公司在開曼注冊的離岸公司 Alipay e-commerce corp全資控股,即阿里集團間接控股支付寶。)以及集團全資控股的阿里云計算和中國雅虎。集團公司股東分別由軟銀(持股比例29.3%)、雅虎(43%)、馬云(10%左右)及員工集體持股(17.7%左右)構成。阿里集團董事會共有四個席位,管理層兩席 隔間牆,軟銀和雅虎各占一席。持有支付寶全部股份的alipay公司,分別在2009年6月1日和2010年8月6日轉讓了70%和30%的股權給由馬云持股80%的浙江阿里巴巴公司,股權轉讓價款共計約人民幣3.3億元。
目前,阿里巴巴與雅虎兩方的聲明截然相反,似乎必有一方在說謊,然而,在筆者看來并不盡然:
阿里巴巴稱09年已經董事會批準轉讓支付寶股權,應指的是09年支付寶70%的股權轉讓,而且從阿里巴巴的聲明可以推斷,阿里集團的公司章程中,有關涉及核心資產的處置必須交由公司董事會表決通過。09年雅虎投了贊成票一定有基于支付牌照方面的考慮,另外,為了防止集團核心資產的轉移,雅虎就浙江阿里巴巴受讓支付寶股權后必定有控制協議跟進。
雅虎稱該宗交易未經董事會批準,筆者猜測應該指的是2010年8月轉讓支付寶余下30%股權的該宗交易。導致阿里巴巴不得以出險招的原因在于:
馬云與雅虎有關余下30%的支付寶股權安排,雙方一直談判未果,從馬云的角度而言,一方面希望支付寶以內資公司的面目出現,以減少拿牌風險,另一方面,希望借此機會剝離阿里巴巴的核心資產,以此增加與雅虎就回購阿里集團股權一事的談判籌碼。畢竟馬云系的各干將已不只一次的表明 輕隔間,阿里巴巴是各項業務如日中天的公司,公司股權價值正在不斷升值,而雅虎公司是一家股價正趨向于零的公司,時過境遷,當初看似劃算的買賣,現近看來已經巨虧無疑。
而雅虎方面,70%的支付寶股權轉讓本屬迫不得已,雅虎在該次股權轉讓后,并沒有及時披露該交易,怕的就是該消息對于雅虎股價的負面影響,事實上,目前的雅虎股價就是其對阿里巴巴集團持股所支撐的。另一方面,雅虎更傾向于支付寶以合資身份申請支付牌照,一來,《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并未禁止合資公司申請牌照,只是手續可能更繁瑣一些,另一方面,雅虎的確擔心喪失對支付寶的實際控制。
基于上述原因,馬云與雅虎就余下的30%股權的轉讓與否相持不下 輕鋼架天花板,在此情況下,馬云采取了下策,雖然股權的變更必須手續齊備才能由工商局受理,但對于人脈深厚特別是在浙江地區可以呼風喚雨的馬云而言,股權變更這件事應該易如反掌。
接下來,看看馬云和雅虎手上有哪些牌?
馬云手上有三張還算不錯的牌:
、支付寶的股權轉讓已經既成事實,雅虎已經喪失對該公司的實際控制;、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政府部門應該會站在馬云的一邊;、如果雅虎不服氣,馬云可以接著剝離其余有價值的資產,最后讓雅虎血本無歸。
基于以上三張牌,馬云希望雅虎能乖乖就范,早日將阿里巴巴集團的股權歸還,這樣還能獲得一筆不小的補償,否則,將可能讓雅虎的股價提前歸零。
雅虎手上的牌不多,只有一張,那就是,雅虎公司可以單獨或聯合軟銀就未經董事會決議擅自轉讓支付寶30%股權的合同,申請法院撤銷。
史玉柱笑稱馬云是愛國流氓,而馬云卻非常少有的因為一句戲言而生氣,合理的解釋是,的確被老史說中了。然而,愛國流氓也好,叛國紳士也罷 天花板工程,筆者做為一位法律從業者,希望那些行業巨頭們能以符合中國法律這一游戲規則的大前提下,去不斷的實現自己的商業目的,否則,到頭來依然有可能會自嘗苦果。
最終雙方將如何展開博弈,請各位拭目以待。

中國位置簽到服務發展現狀與趨勢

  文/陳永東隨著Foursquare在美國的盛行,中國的地理位置服務也在新一輪互聯網應用浪潮中興起。其中,以嘀咕網、街旁及切客等為代表的位置簽到服務商,發展勢頭最為強勁。然而,讓不少企業難以把握的是,究竟國內位置簽到服務的現狀如何,接下去位置簽到服務發展趨勢會是怎樣?
一、中國位置簽到服務主要類型這個移動互聯網迅速發展的時代,在傳統位置服務(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的基礎上,Foursquare為代表的以用戶主動簽到(check-in)為核心的位置簽到服務(Location Check-in Service)掀起了新一輪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熱潮。
隨之而來的是國內位置簽到服務如雨后春筍般的迅速跟進。艾瑞咨詢研究認為,2010年全年中國下載位置簽到手機客戶端并至少簽到一次的用戶規模為 330萬。簽到服務用戶規模將以290.6%的年度復合增長率飛速成長。艾瑞預計到2013年,位置簽到服務行業的用戶規模將達到8100萬人。
然而,艾瑞咨詢推出的《2010-2011年中國位置簽到服務行業研究報告》表明,目前位置簽到服務行業仍處于市場培育期,用戶規模變化、產業鏈整合、技術演進發展、應用服務創新、新競爭者進入和成本壓力隔間牆、市場風險等諸多因素增加了位置簽到服務市場格局發展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
艾瑞咨詢根據運營企業及服務特性、服務方式綜合考慮,將其分為兩種類型:狹義上的位置簽到服務、廣義上的位置信息服務。
狹義上的位置簽到服務又分為位置社交、位置游戲、位置場景化三種發展方向。其中第一種是類SNS的,目前參與企業較多,代表企業有嘀咕、玩轉四方、街旁、切客及開開等;而后兩種的代表分別是16Fun和冒泡。
廣義上的位置信息服務又分為位置信息及本地生活信息兩大方向。其中前者的代表是鄰訊,后者的代表是大眾點評網。相對而言,在廣義上的位置信息服務中,本地生活信息的發展勢頭較猛。
二、中國位置簽到服務發展現狀從艾瑞報告中公布的國內位置簽到服務企業競爭力評估數據來看,目前幾家主流獨立LBS服務商在運營競爭力、產品競爭力和資本競爭力等三個大項、近10個小項的對比中差別并不是特別大,換句話說,LBS目前還遠遠沒有充分競爭,整個市場大有潛力可挖。
切客網作為盛大布局移動互聯網的重要戰略產品,以分享位置、生活信息和互動游戲分享樂趣,吸引用戶。
開開則通過同一公司的位置信息開放平臺驢博士和位置交友服務貝多來爭取更高的老用戶轉化率。
更早進入LBS市場的街旁從市場拓展和技術開放兩方面入手,一方面著重拓展線下渠道資源和手機預裝市場,另一方面也開放API提供給合作伙伴 輕隔間,以此開拓更多的新功能。
從艾瑞咨詢的比較數據看,嘀咕憑借快速增長的用戶數、渠道、強大的資源優勢和競爭能力,被艾瑞評為最具實力的LBS平臺。雖然嘀咕領先的幅度并不是很大,但這有些出乎我的所料,為此我研究了一下其背景與經營特點。
我查詢了一下嘀咕網的相關數據,截止2月底,嘀咕手機客戶端用戶數超過200萬(不包括PC用戶)。準確點兒講,嘀咕網是基于地理位置的手機社交互動平臺,于2010年7月由微博轉型。
據了解,嘀咕目前為用戶提供四種服務接入方式:手機客戶端、WAP網站、短信/彩信、第三方插件。其中手機客戶端是主要的服務平臺,目前全面支持iOS、Android、Symbian、Java以及MTK等眾多手機操作系統。這說明,其開放的心態比較好。
基于位置的交友平臺發展勢頭較好。以嘀咕為例,其業務模式就細分為幾種核心功能:位置服務LBS、社交網絡SNS、游戲式的激勵機制、生活服務信息等。
與大品牌合作建立榜樣是一條基本策略。例如,嘀咕的合作品牌包括:麥當勞、MOTO、耐克、百事可樂、哈根達斯、東部華僑城、聯想、湖南衛視以及FAB 等國際國內知名品牌。活動形式包括普通的簽到、領取勛章,領取優惠或獎品。看來,找大企業合作建立榜樣還是很有必要的。
與合作網站同步信息實現共贏是又一條策略。如通過與新浪微博、豆瓣、開心、人人網等國內知名SNS網站和微博服務商合作,讓用戶在LBS網站的相關信息可以同步到其他社區,幫助用戶擴大信息共享圈,提升用戶體驗,擴大LBS網站的影響力。嘀咕網創辦人李松博士表示:“嘀咕網要做好的是垂直應用,只想跟做地理位置有關系的東西” 輕鋼架天花板。正是基于這種合作共贏、術業有專攻的發展理念,嘀咕在今年實現了位置簽到服務手機客戶端下載量 2百萬,用戶“簽到”總量2200萬的驕人成績。
三、中國位置簽到服務發展趨勢在討論中國位置簽到服務的主要類型及代表企業的同時,我們不得不關注今后的發展趨勢,畢竟任何一個新型的行業都應該積極面對競爭并認真把握相應的趨勢。
在嘀咕網創辦人李松看來,中國的國情環境導致了用戶、商家和市場的多樣化。數量巨大的潛在用戶意味著手機型號及操作系統的多樣化,需要企業具備極強的跨平臺開發技術,而且需要大量人才與資源的投入;商家類型多樣化要求企業具備靈活、創新的策劃、運營能力,這需要強大的運營團隊作為支撐;而國內既有高度發展的一級城市,也有手機應用接受度不高的5-6級城市的市場現狀,需要對整體市場有充分了解才能做出正確的市場開發策略。
以目前的發展狀態來看,在國內,嘀咕、切客、玩轉四方、貝多等諸多創新型企業都是“LBS+SNS+Game”模式的實踐者。估計這一模式將會繼續發揚光大。
同時,國外已經提出了“SOLOMO(Social+Local+Mobile)模式,這表明必須十分重視社交功能及本地信息及服務提供的重要性。
另外,從國外的經驗及統計數據看,必須將簽到服務與其他實用的服務結合在一起,這樣才更有實用價值。其中,國外比較典型的受歡迎服務有:GPS定位、天氣預報、交通狀況、餐館信息、定位最近的便利服務(如加油站、咖啡館,甚至衛生間) 天花板工程、購物信息及優惠券及發現最近的ATM機,使用這些功能的用戶甚至比本地新聞、社交及游戲的比例還要高。
當然,我們始終不能忘記的是創意,不論是技術創意、內容創意還是營銷創意,只有不斷地推陳出新,才能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始終保持一定的優勢。在國外的創意應用中,我就發現了“定位兒童”的新型服務。
最后,希望嘀咕、切客及街旁等企業將能繼續發揮自己的優勢,不斷鞏固自己的領先地位,推出更多對用戶而言更實用的服務。另外,估計位置簽到服務接下去將會出現群雄逐鹿的格局,畢竟,中國移動、騰訊、新浪、校內和開心等知名互聯網企業都沒閑著,它們的進入將使該領域競爭更加激烈。

2011年5月8日 星期日

互聯網企業趕考上市 泡沫來襲?

  
年,中國接入互聯網,1996年,互聯網開始民間化、商業化和市場化。
年——2000年:投石問路伴隨1999年,中華網在納斯達克的成功上市,開啟了中國互聯網企業的趕考上市之路。
對新浪、搜狐、網易門戶們而言,2000年可謂“流血上市”,趕上互聯網泡沫破滅、納斯達克崩盤之際,除了概念,一切都是浮云,直到“挺尸”到2002年,網絡游戲、SP、網絡廣告等模式才拯救了中國互聯網,于是第二波上市風潮開始了。
年——2005年:走向成熟年年底,攜程上市,2004年,盛大、騰訊、空中網、藝龍、九城、金融界、掌上靈通、前程無憂先后上市,這波上市潮伴隨2005年百度的成功上市,到達高潮。
年——2009年:游戲制勝年,中國互聯網迎來第三波上市風潮,2007年是游戲廠商瘋狂上市的一年,持續歸隱的史玉柱,憑借巨人在紐約主板的上市重返公眾視野,在這一年,完美世界修成正果,登陸納斯達克,網龍登陸香港創業板。連背負民族軟件大旗的金山,也憑借游戲概念上市了,當然在這一年,大俠馬云終于將B2B的阿里巴巴送上了香港資本市場。
年,是分拆上市的一年,“千年老二”的搜狐,憑借《天龍八部》終于王者歸來,分拆后的暢游在納斯達克上市,而新浪、盛大也分別依靠分拆房產業務、游戲業務而非別在美上市。
——2011年:百花齊放年,第四波上市風潮開啟,B2C電子商務、視頻概念迎來春天,“毛十八”麥考林、當當網、優酷先后上市,同期的還有易車、搜房和斯凱等。
年,國內互聯網上市的步伐并沒有放緩,360、網秦、人人網先后上市,據說而正在趕考上市中的還有開心網、土豆網、世紀佳緣等十多家企業。
歸納來看,近五年國內互聯網企業的上市具有三個特點:首先,上市的密集度、企業數量、業務模式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其次,門戶、SP等概念勢微,而網絡游戲、電子商務、視頻、社交概念風生水起,大受資本市場青睞;最后,從2010年開始,中國互聯網迎來第四輪密集上市高潮,雖然有泡沫,但離破裂還卻還很遙遠,目前充其量是泡沫積奠期。
畢竟,十多年時間,國內的互聯網分別產生了門戶、SP、網游、IM、搜索、Web2.0(視頻、博客、分類信息)、電子商務(B2C、C2C、B2B、團購)、社交(SNS、微博)、移動互聯網等概念和模式,并在各個領域中,促成了一批明星企業的上市,中國互聯網的基礎部分是穩固的。
而且,國內目前互聯網仍舊是一個大局域網,并非全球意義上的充分競爭,這使得本土企業具有天然的國情優勢,同時國內網民基數已經成為全球第一,而且增速并未放緩,移動互聯網的藍海市場競爭才剛剛開始刺青,這也是海外資本青睞國內互聯網公司上市的原因之一。
當然,針對最新這波趕考上市的企業,不能說完全沒有泡沫,例如VC蜂擁投入不差錢,融資給出的IPO天價,企業追求概念炒作和山寨、缺乏創新等,但如果說泡沫破裂,那也得在Facebook、Zynga、Twitter、Groupon、Foursquare等海外被模仿概念企業上市之后。

 英特爾與ARM:誰能贏得蘋果“芯”?

 
隨著蘋果iPhone、iPad在全球市場的上佳表現,以及由此而帶動的Mac(Macbook及iMac)的增長,蘋果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中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乃至傳統PC市場的標桿性企業,所以成為蘋果的合作伙伴,就成為企業進入某個市場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對于芯片廠商來說更是如此。
近日,有傳聞稱,未來的蘋果的A4(主要是iPhone和iPad采用)和A5(最新的iPad2采用)芯片的生產將有可能轉至英特爾(目前均由三星代工生產)。這對于苦苦尋找移動互聯網終端(主要是指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入口的英特爾無疑是個再好不過的消息。
眾所周知,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將近95%的芯片采用的ARM架構,由于英特爾芯片采用的是X86架構,雖然ARM本身并不生產芯片(只是向相關的芯片廠商根據最終的芯片出貨量收取1%左右的IP費用),但由于架構的不同,決定了英特爾與上述兩個發展迅速且極具前景的市場無緣。這也是外界經常將ARM與英特爾當作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的彼此兩個最大競爭對手,且ARM占有絕對優勢的原因。
事實似乎也證明了這點。在蘋果剛剛結束的上個財季中,1865萬部的iPhone以及470多萬臺的iPad的出貨量,ARM當是受益者,但此外,還有一個最大的受益者就是為蘋果代工生產芯片的三星。由于ARM的IP授權費用相當低廉,所以從實際的營收角度看,三星才是英特爾最實質性的競爭對手。從Gartner日前公布的2010年全球半導體收入排行中,三星僅次于英特爾而排名第二也可見一斑。基于此,如果未來英特爾可以真的拿下蘋果iPhone和iPad芯片代工的話,除了首先會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取得營收,打擊三星外,還可以以此為其他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廠商樹立標桿。
到這里也許有人會疑惑這和ARM有什么關系或者有何影響嗎?雙方不是競爭關系嗎?如此一來,英特爾不是成為了ARM最大的制造商之一了嗎?或者說給ARM做嫁衣了嗎?沒錯,但從ARM架構進入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的歷史及性嫩、功耗表現和合作伙伴看,英特爾要想與ARM直接在架構上競爭,甚至取代尚不現實,所以利用強力的合作伙伴(例如蘋果)和自身芯片制造上的優勢,以代工做為切入點應該是最可行和現實的策略。不過英特爾的最終目標還是希望將在傳統PC及服務器芯片市場占據絕對優勢的X86架構引入到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市場中。
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除了可以以上述的代工作為入口和過渡外,英特爾也在尋求自身X86架構直接進入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機會。例如“凌動”系列處理器對于谷歌Android、MeeGo、Windows等系統的支持,尤其是近日其發布的3D晶體管及22納米制程技術,據稱可以在性能不變的情況下,將處理器能耗降低一半。這在繼續鞏固英特爾在PC及服務器市場既有優勢的同時,為其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與ARM架構正面抗衡提供了籌碼。當然,這也使得英特爾在芯片制造上在業內(包括芯片代工企業)再次處在領先的位置。這意味著無論是從架構還是制造上,英特爾已經具備了在智能手機及平板電腦市場與ARM,包括其合作伙伴競爭的實力,所缺的就是通過一個在這兩個領域具有標桿意義的合作伙伴來證明。蘋果會給英特爾這個機會嗎?
從蘋果的角度看,三星既是自己的合作伙伴(為其代工芯片),也是最大的對手(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不過,由于近期其與三星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領域的專利訴訟,雙方的關系已然是非常緊張,未來更換芯片供應商不是沒有可能。對此,有分析認為,英特爾在制造工藝和成本方面的優勢,將使蘋果在移動設備市場上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拉大與亞洲競爭對手(三星、HTC等)的距離。
當英特爾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市場躍躍欲試之時,ARM似乎也正在向英特爾固有的領域發起沖擊,它選擇的突破口也是蘋果。幾乎是和蘋果iPhone和iPad芯片要轉給英特爾生產的傳聞同時,有消息稱,蘋果希望自己筆記本全線產品盡快轉移到ARM的處理器架構下,目前最可行的時間表大約是在2012年末或2013年初之際。此外,如果蘋果筆記本采用ARM架構的話,制造芯片的很可能是三星。這難道是巧合?還是競爭中的攻守平衡?彼此進入對方的腹地爭奪地盤?不過與英特爾一樣,ARM切入PC市場也是希望利用蘋果在PC市場的標桿效應,以影響其他PC廠商的選擇。誰都清楚,在PC市場增長放緩的時候,蘋果的Mac卻是逆市增長,在上個財季中,蘋果Mac的出貨量同比增長28%,其中來自筆記本的營收為35.3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22.28億美元增長59%。這足以看到ARM拿下蘋果Mac“芯”的重要意義。
不過與英特爾為蘋果iPhone和iPad制造芯片相比,ARM授權加三星制造的模式在對于曾經依靠英特爾起死回生的Mac的意義在哪里值得商榷 刺青。即蘋果是否有足夠的理由放棄英特爾而選擇ARM?先不說,蘋果Mac所有現有的應用都需要針對ARM架構重新編譯,新系統還需要模擬器來保留對X86應用的兼容帶來的麻煩,更不用提在制程工藝、成本及性能上,ARM(包括合作伙伴)與英特爾的差距。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近期圍繞蘋果芯片更換合作伙伴傳聞背后隱藏的是英特爾與ARM之間競爭策略的改變及升級,而誰能最終贏得蘋果“芯”,誰就有可能在未來移動互聯網終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及傳統PC市場中占據主動或找到入口。

微軟或將擁有諾基亞與黑莓雙引擎?

這絕對是一個令人遐想、非常大膽的設想:微軟同時擁有諾基亞與黑莓雙引擎。
在移動互聯網風靡全球的今天,軟件巨人微軟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然而找些不那么強勢的企業合作或收購便成了微軟經常性的想法。
曾經微軟在互聯網領域表現疲軟,便想收購雅虎,雖最后收購不成,但還是與雅虎開展了合作;曾經微軟在移動互聯網的操作系統上表現疲軟,便與諾基亞合作力推自己的WP7。
如果說微軟與諾基亞合作是找到一個有足夠功力承載其移到終端的操作系統WP7的老將的話,那么如果最近微軟可能收購黑莓廠商RIM的傳聞最終成實事,那么就算微軟又找到一員干將。
微軟收購黑莓廠商RIM可能性有嗎?還真有分析稱有。最近國外媒體報道,由于最近發布的PlayBook平板電腦沒有引起多大反響和本星期大膽地宣布更新其陳舊的智能手機沒有引起投資者的熱情,一些分析師開始推測微軟可能很快收購黑莓廠商RIM。
有關推測的一個根據是:微軟CEO出席了RIM相關會議。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本星期出席在佛羅里達州舉行的RIM黑莓世界大會引起的。而這個會議本來是RIM客戶、開發商和合作伙伴的年度會議。
有關推測的另一個根據是:RIM市值不斷下降,而微軟現金充足。RIM的市值(大約240億美元)一直在降,據市場咨詢公司Parks Associates的數據分析Harry Wang稱,微軟目前擁有480億美元現金。如果RIM的市值下降到150億美元,它將成為微軟誘人的收購目標。
有關推測的第三個根據是:RIM將會在黑莓的設置中內置了微軟的搜索引擎Bing。
微軟已經推出了Windows Phone 7并且與全球最大的手機廠商諾基亞建立了戰略聯盟。諾基亞將把微軟的Windows Phone 7作為其主要智能手機戰略刺青。那么這可以說,與老將諾基亞的合作就是微軟的一個引擎。
而如果微軟能夠在合適的機會收購干將黑莓廠商RIM,那么黑莓廠商RIM則自然就是微軟戰略中的又一個引擎。的確,有北美市場的黑莓太厲害了,在便于市場的企業客戶市場方面黑莓也很強。
如果能擁有雙引擎,那對微軟意味著什么?
國外PC雜志的供稿人Peter Pachal如此稱,“你能想像兩年以后的Windows Phone 7嗎?如果能同時擁有具有全球號召力的諾基亞及良好企業市場基礎的RIM的雙引擎,那么那不僅將是一個強大的組織平臺,而且那也將成就微軟的美夢的同時,成為對手谷歌與蘋果的惡夢。”

用積極的心態看待央視對智能手機流量曝光

  昨天,央視又一次對智能手機的流量進行了曝光,對于這樣一個問題,電信業和電信業外自然有不同的態度,也有不同的評說。我這個人,應該是電信業的人,屁股自然也是坐在電信業這一邊的。初看時,也想找找這個節目做得不太公正的地方,要說說電信業的不容易。不過坐下來,認真想一想,我想,我們是不是需要用一種積極心態看待這樣的曝光。而不僅是辯解。
.促動用戶去了解智能手機流量的相關問題。智能手機的流量管理是一個復雜的大問題,智能手機需要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這需要全社會,需要每個社會都知道。顯然現在這種宣傳不足,我們不能想象用戶是專業人士,是發燒友,他們就是不知道。說“既然用智能手機,你就應該學會使用”,這是一種典型無視用戶,搞不清自己定位的官商態度。現在的情況,絕大部分用戶就是不了解,運營商的提醒也不夠。即使手機開機時有這樣的提醒,用戶也不會認真看,認真研究的。只有媒體對于這些具體案例的關注,才會促使用戶更關注,促動用戶去了解智能手機,了解其流量存在的問題。
.促動電信運營商更好提高服務質量。對于智能手機的流量問題,用戶不知道,那么電信運營商真的很清楚,了解各個環節的問題?其實也不盡然,有時也了不夠,對于不同的品牌、型號、操作系統、應用軟件的機制,流量發生的情況,電信運營商也是有了解學習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中,應該如何提醒用戶,應該如何進行流量管理,計費系統應該怎么設置,這其中有很多的問題,同時,中國的電信商其實遠不是三家,而是近百家,為什么這樣說,三家電信運營商真正進行運營商管理的是各個省市公司,也就是說每個地方的管理辦法,設備情況都不一樣,這個過程中,要出現一個合理的提醒和管理機制,其實還是有一些差距的,各個地方,不同的用戶都有很多不同。通過媒體的壓力也可以促使電信運營商盡快了解系統中的問題,盡快地建立起一個好的管理系統與提醒機制。
.促進制備制造商做出好的計費與管理系統。去年以來,我們一直比較多的在說智能管道,所謂智能管道最重要不是用什么實現,而是要了解電信系統需要什么樣的管理體系,通過這樣的管理系統實現最好的電信服務。這方面了解電信運營商和電信用戶的需求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媒體不斷強調的問題,對于制造商是一個提醒,流量的管理、有針對性的提醒將是計費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促進手機制造商根本中國的情況設計自己的產品。手機的數據流量管理起來是一個復雜的問題,雖然今天有很多系統已經設計了一些軟的流量管理的辦法,包括關閉數據流量,但是還是不方便,我一直希望有一個一鍵關閉流量的鍵,想用時推開,不用時關上。但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直沒有一個手機廠商做這樣的產品,我想隨著更多的輿論說這些問題,會有手機廠商關注,把它作為一個賣點。也是讓大家進行流量管理時更加方便。
當然對于這樣節目中,有一些表述我也是存在保留的看法的,我也不希望這是兩個行業相互攻擊的一種手段 刺青,但是不管怎么說,對于流量的問題,我們確實不能用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而是需要通過系統的改造,服務的提升和社會輿論的提醒,逐漸讓用戶認識到這個問題。才能真正的解決好這個問題。

2011年5月3日 星期二

誰是搜索引擎的挑戰者?

  
從市值來看,全球最大的互聯網公司的是谷歌,中國最大的互聯網公司是百度。湊巧的是,谷歌還是全球最大的的搜索引擎,百度是中國最大的搜索引擎。不管是全球范圍,還是中國市場,搜索引擎商業模式之優越都可見一斑。
搜索引擎迎來了開元盛世,繡口一吐,就是一個盛唐。但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盛世,往往就蘊含著危機。谷歌和百度,估計體會甚深。
先說谷歌,瑞士法院認為它的街景服務存隱私問題、谷歌在美或遭反壟斷調查、它與美國國家安全局的結盟引起了政治爭議、推出的社交網絡Google Buzz,被曝存在個人隱私漏洞,包括郵件地址在內的個人信息,都會被系統自動公開,等等。谷歌在華也是麻煩不斷,其搜索業務避居香港尚未了結,其互聯網地圖缺乏牌照的問題,又浮出水面,日前更有谷歌在華企業涉嫌逃稅的消息爆出……百度也好不到里去,50名作家聯名聲討百度文庫、當當網停止了百度搜索引擎的廣告投放、被迫關閉了曾經豪言趕超淘寶的C2C電子商務平臺“有啊”……這些負面雖不至讓谷歌和百度轟然倒塌,但盛世危機是智者的考慮 成衣批發。互聯網僅僅發展了十幾年,在這有限的十幾年中,能夠稱得上霸主的,只有兩個,一個是雅虎,一個是谷歌。雅虎代表的是門戶模式,谷歌代表的是搜索引擎模式。
上世界九十年代中葉,雅虎誕生了,核心就是按層次將站點分類,這很像中國的圖書分類法,中國圖書分類法,將圖書根據內容分成大類,大類下面再分小類、細類,直到書名目錄。雅虎在互聯網門戶時代,做到了登峰造極,郵箱、分類搜索、內容集成,各項應用都很出色,它當仁不讓地成為20世紀末互聯網奇跡的創造者之一。
世紀之交,另外一個奇跡誕生。谷歌用一個簡單的輸入框,可以把人們帶到想去的任何地方,使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今,它已是無可爭議的巨無霸,也是唯一一個市值超千億美元的互聯網巨頭。
互聯網的春秋一霸和二霸已經閃亮登場,分別代表著門戶時代和搜索時代。那么,第三霸將來自何方?換個角度說,搜索引擎的挑戰者是誰?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超大尺碼服飾。雖說搜索引擎的挑戰者,不像體育賽場上那么明顯,但潛在的選手我們,還是可以捋一捋:
頭號選手無疑就是社交網站。
要說到搜索引擎的挑戰者,必須研究搜索引擎和它所挑戰的門戶模式的共同特點。說白了其實很簡單,門戶網站和搜索引擎做工作都是信息整合。所不同的是,門戶網站所代表的門戶時代,靠編輯整合為主,搜索引擎所代表的搜索時代,靠技術來整合為主。
這樣,搜索引擎挑戰者的結論也就是出來了。當信息雜亂無章時,門戶網站們靠編輯整理好,讓網民們不再無所適從。當信息越來越多時,編輯已經應付不過來,所以搜索引擎們靠搜索技術來實現整合。但是,當信息越來越多時,搜索技術也就不能滿足網民們的需要了,這時就需換一種更加美妙的整合方法,這就是挑戰者們的責任。挑戰者們整合信息的特點只能是:技術+全體網民的努力。
新的信息整合方法,再加上對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滿足,挑戰者就將產生自這里,這也將是未來霸主最主要的兩個特點。目前來說,Facebook具有了這樣的雛形。
再從技術角度看,搜索引擎的“爬蟲”是全網覆蓋的,只要看到的網頁就可以做跟蹤,根據它的數據積累,完成一個與時俱進的數據庫。但是對于社交網站來說,它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內環結構,很多時候不允許搜索引擎跟蹤做頁面處理的,Facebook和谷歌之所以糾紛不斷,核心原因就在這兒。
再從廣告收入這個體現真金白銀的角度看看,eMarketer的最新數據顯示,Facebook的增速超過了谷歌。根據預測,2012年,谷歌的份額將達到47.6%,Facebook也將上升至8.8%,微軟維持小幅攀升 內衣褲批發,而雅虎和AOL則面臨著持續下降的狀況。網絡廣告市場的份額正在向谷歌與Facebook逐漸集中,未來它們或將以雙寡頭格局。
二號挑戰者,應該歸屬于即時搜索為代表的搜索新勢力。
即時搜索有區別于傳統搜索,傳統搜索利用“爬蟲”技術收集各個網頁,更新數據庫,內容的生產和被搜索引擎收錄有一段時間,而即時搜索指搜索引擎通過檢索SNS網站公共信息或者微博網站用戶生產的信息,實現信息生產和信息收錄同步,即時呈現用戶檢索的最新信息。傳統的搜索引擎,其資料庫的更新,遠遠無法達到“即時”,其作用更像靜態的“圖書館”或“資料庫”。
、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等如此火爆,每天在這些平臺里數以億計的搜索請求,可以看到網民對于即時搜索旺盛的需求。
三號挑戰者則是本地搜索,或者說是基于地理位置的需求。
比如用戶在搜索框中輸入咖啡、郵局、銀行或餐廳等簡單的關鍵字時,率先出現的搜索結果,應該是使用者附近的相關地點 服飾批發切貨,并伴隨著地圖顯示以往使用者要另外輸入搜索區域才能找到特定地區的信息。
當然,如果用戶使用的是PC,則可能需要通過電腦的IP地址來判斷使用者位置;如果使用的是手機等手持終端,則需要使用LBS定位服務。

誰是電子商務的王道?

  
近日有新聞報道說,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等民營快遞對外透露了自建電子商城的消息。也就是說快遞物流商們也不甘寂寞,開始進入電子商務銷售平臺領域。
讓我們來回顧一下中國電子商務10多年來的發展歷史,其中第一個階段是從互聯網進入中國到2003年。在2003年之前的諸多中國電子商務網站都在玩概念,或者說基礎條件不具備,諸如8848、E國、美商網等,而且在2001年受到互聯網泡沫的影響,大部分都倒閉了,或者賣掉了,一時間讓大家聽到電子商務就聞風喪膽,當然,有幾家企業堅持了下來,如阿里巴巴和當當。
第二個階段是2003年到2008年。2003年的非典之后,網絡市場出現了變化,非典催化了網購市場的發展,中國電子商務市場開始復蘇。這期間,電子商務多種模式的孵化,讓互聯網市場成為一個繁花似錦的行業,但是電子商務并沒有成為互聯網行業的主流模式,因為這期間,SP、網絡游戲、搜索、IM等其他模式紛紛融資和上市,成為資本的主角成衣批發,而對于電子商務還處于一種摸索試探狀態,但電子商務的幾個基本條件在這個階段慢慢成熟,如支付手段、物流快遞等。阿里巴巴在這個階段發展迅猛,B2B香港上市,淘寶的C2C干倒了易趣,搶占了大量的市場份額,成為電子商務領域最強大一個派系。
第三個階段是2008年至今,凡客誠品、京東商城等眾多大規模電子商務企業的崛起,同時淘寶網也開始增加B2C淘寶商城的新項目,眾多VC紛紛大筆投資,廣告漫天鋪地,一時間成為排在汽車廣告之后的第二大廣告投放商。電子商務的模式也不再單純是產品細化,營銷模式上也有創新,團購營銷、限時折扣等,其中團購表現尤其突出,到今天,團購還是互聯網最熱門的投資對象之一,雖然泡沫已經蜂擁而起。
從2011年開始,電子商務出現了兩個新的大變化,一個是傳統制造型企業開始關注,另外一個是快遞物流商們也開始關注,這是一種新的變化。電子商務最核心的三要素是:賣什么、怎么賣、怎么交易,匹配的就是:產品、營銷和物流三大體系。之前玩電子商務的都是互聯網“純種”模式,就是玩營銷,制造型企業和快遞物流商都是支持體系超大尺碼服飾,不是操控方,現在其他兩方要進來了,市場就會發生質的變化。
傳統的品牌商對電子商務其實有抗拒的心理,因為網絡賣的都是便宜貨,在同一品牌下,線上和線下價格體系的沖突必然會導致品牌商面臨取舍的問題,所以很多品牌商網絡上賣的都是尾貨、舊貨。而制作型企業就不一樣了,因為他們沒有品牌包袱,而生產資源又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想想多年來已經為品牌商生產了這么多商品,利潤率那么低,現在也該為自己生產了,況且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代工這個生意必須要走轉型的打算。
而快遞物流商的情況如何呢?手里有大量的工人,每天為營銷商快遞無數的貨品,掙得都是十幾塊錢的功夫費,看到營銷商肥的流油,大量的VC一批批的進來,其實他們心理也早就打算好算盤了 內衣褲批發。海航快遞的某高層就對媒體說:“我曾倡導過一種‘快遞營銷’模式,將快遞企業積累的大量客戶資料視作潛在營銷對象,現在快遞企業進軍電商利用的是這樣一種平臺。一方面希望通過搭建營銷平臺,為下游配送形成自己的貨物渠道;另一方面,可通過快遞的客戶資源,與商城進行推廣的互補、定向營銷。”簡單地說,快遞物流商們的想法就是我們的工人不再是快遞員,要轉變為銷售經理,結合線上商城和大量的歷史客戶資源,服務會更加周到,營銷效果也就出來了,那么,我們有什么理由不進軍電子商務呢?
電子商務發展到今天,其實已經開始進入白熱化的階段,這個階段將會讓電子商務快速搶占傳統商務的市場份額,就如同當年的電燈搶占煤油燈的市場一樣 服飾批發切貨。產品、營銷、物流,三大體系都有王者企業,到底誰是最后的贏家,我們慢慢看風景吧!

他為什么放棄7000萬

  別人給我講投資界游戲規則時講了這樣一個例子,有個很有錢的老板,想做一個電影評價系統,通過征集志愿觀眾、試映影片時采集觀眾的體征變化數據,對影片進行客觀分析,幫影片投資人做公映策略比如推廣、檔期安排等的投資決策,甚至于介入影片拍攝環節,為劇情走向安排服務。通過多方調查,找到一個軟硬件跨界高手,千請萬請,說動高手,老板投資了3000萬,占30%股份,讓高手占70%股份,組隊做這個系統,結果僅兩三個月,項目就黃了,高手撂挑子了,退還了剩余資金(其實就沒花多少),不做了。
為什么那個高手會放棄價值7000萬的股份?講故事的人分析了合作過程:
1.最開始,老板通過投資中介的安排跟高手會面并講了自己的想法后,高手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項目,值得一試,但是老板拍出3000萬時,仍然嚇了高手一跳,高手并不覺得自己一開始就在項目中值這么多錢,高手是個接項目賺小錢的人 成衣批發,理解不了這個估值,因為此時高手還沒任何貢獻呢,連idea都是老板出的。老板說沒關系,這個錢實際上你是要在未來幫我賺出來的,7000萬不是直接進你口袋,資本市場游戲規則就是這樣的。費了好大勁,老板說服高手進來玩這個游戲。
2.項目開始之后,老板經常泡在高手的辦公室不走,跟高手大談特談這個項目的商業模式,然后又詳細問系統構造設計與進度,甚至于會關心一些小電子設備的參數、用途什么的,興致勃勃提出自己的想法,讓高手覺得一方面很浪費時間,另一方面又覺得不受信任,總被追進度。
3.老板喜歡帶高手參加各種聚會,把高手介紹給自己的有錢朋友。還跟高手說要盡快引進新投資人,希望高手能學習融資的一些知識。此時賬上還趴著兩千多萬呢,老板的理由是,這么新的模式,風險肯定也很大超大尺碼服飾,引進新投資人,資金在其次,新投資人可能帶來一些資源,利于項目的長遠發展。但是這是讓高手理解不了的,如果項目賺錢,為什么要別人來分?如果項目不能賺錢,為什么要拉朋友一起跳坑?
4.老板一再強調項目的試驗性質,說很多東西只是猜測,不知道最后實際情況會是怎樣,不知道模型能否成功建立,讓高手覺得信心一直被打擊,這個不是自信心,而是之前被老板說服后的信心。
5.高手之前經歷是是接項目賺小錢,所以成本方面很仔細,進人控制很嚴,而老板想給他安排幾個打雜的,說是重要人物的親戚,會對項目發展有好處,不需要技能的跑腿活可以交給他們做,工資待遇也不要高,一月三四千,有個地方讓這幾個人呆著不生事就是了。高手覺得自己不是開幼兒園的,何況還倒貼錢的幼兒園。
6.高手做事求穩,沒把握的事情不肯推,而老板希望無論如何,先要有個漂亮的架子,催高手租(試映)場地裝修和請媒體做公關宣傳,甚至于要安排人來幫高手做這些,宣傳所做的事情如果全球首創如何模式領先什么的 內衣褲批發,高手覺得很不爽,覺得老板風格太忽悠。
后來老板一再催花錢進度,高手受不了了就撂挑子走人了。
這個合作破裂后,雙方都覺得很委屈,高手覺得自己老老實實做事招誰惹誰了,被這么一個大忽悠盯上去浪費兩三個月做了那么一件可笑的事情。老板覺得自己照足規矩玩,還出了3000萬(雖然最后沒花出去多少),最后還被認為是忽悠。投資界的朋友認為,很多新模式是通過試錯建立起來的 服飾批發切貨,試錯過程中引進多一些投資人分擔風險,也是常規做法,老板的做法沒錯,高手認為自己負擔得起的風險應該自己負擔,這是合作雙方對游戲規則理解不同,所以造成這樣的誤會。
打算找投資的創業者們,你們對游戲規則理解多少呢?

創業企業應如何選擇企業字號和申請商標

  《創業者應如何避免知識產權法律風險》系列的第一篇寫的是專利,這一篇寫商標,有三個問題:創業者應如何選擇企業的字號和產品品牌作為商標、應如何申請商標、應如何避免商標侵權法律風險。
一、創業者應如何選擇企業的字號和產品品牌作為商標?
筆者認為,創業企業的字號和產品名稱應選擇比較有顯著性的詞,不宜選擇行業或產品通用名大眾化的名稱作為商標,傍行業內較有知名度的品牌長遠看也不劃算。兩年前,筆者寫過一篇《3G商標申請受挫的法律思考》,文中舉了知名移動互聯網企業3G門戶把企業字號“3G門戶”申請為商標失敗的案例。http://is.gd/v5yjKq 歸結起來,使用行業或者產品的通用名稱作為企業字號或者申請商標有如下缺點和風險:
首先,此類名稱很難獲得商標注冊。雖然把一個行業或產品的通用名作為自己的字號或商標更響亮,更利于企業知名度或者產品的推廣,但實際上,此類名稱申請為商標的幾率非常低。“3G門戶”商標申請了5年,打了很多行政復議和訴訟,最終沒成。張裕公司想把葡萄品種“解百納”申請為商標,歷經數年費了無數周折,花了非常多精力和法律 成衣批發、宣傳費用,最終居然和中糧旗下的長城葡萄酒公司等幾個最大競爭對手共享此品牌。成功的企業也有,類似“草珊瑚”、“田七”,但少的可憐,可謂鳳毛麟角。
其次,沒有商標權就沒有排他保護。很多朋友可能會想,“3G門戶”即便不能申請商標,但其作為企業的字號或者品牌是可以繼續用的。實際上,在他人打擦邊球搭字號或品牌順風車時,企業維權會非常困難。在知識產權中,注冊商標專有使用權是一種比較強的權利,如果注冊商標被人假冒,企業可以通過行政舉報就可以初步遏制侵權,民事賠償標準也高,還可以刑事打擊。但如果不能把字號和品牌申請為商標,則只能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對企業名稱權及知名商品的名稱、包裝、裝潢的相關條款,通過民事訴訟進行保護,在打擊侵權和保護品牌方面力度要弱很多。而且如果是行業通用名稱作為企業字號或者品牌的,更難保護。
最后,使用行業或產品的通用名作為自己的字號或商標在企業發展的初期可能會對塑造品牌形象有好處,但隨著企業規模的發展,字號和產品品牌會面臨被淡化的風險,即字號淡化為行業通用符號,產品品牌變成產品通用名稱,此時,企業自有的東西變成了公共資源,反而對品牌保護不力。比如蘋果的在線程序商店App Store,本來App一詞既可以解釋為蘋果Apple,也可以解釋為應用程序Application,但隨著在線程序商店概念的普及,最近亞馬遜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在線程序商店App Store,蘋果公司雖然對其進行了起訴 超大尺碼服飾,但仍無法阻止亞馬遜公司使用該名稱。蘋果苦心經營多年的品牌就這樣變成了行業通用名稱。
二、創業企業應如何申請商標?
申請商標主要有兩個注意點:首先,商標有很多類別,企業除了主要類別要申請商標外,相關類別也應申請。筆者在盛大網絡工作是曾管理公司商標,有一個類別的泡泡堂商標讓筆者遺憾至今,泡泡堂是一款類似炸彈超人的網絡游戲曾一度風靡一時,達到50萬人同時在線,當時盛大在互聯網相關類別進行了申請,但某天,筆者忽然發現有人居然把此商標申請為肥皂粉類別的商標,頓覺之前申請時想的還不夠仔細周到。
其次,可能引起歧義的商標要進行多名稱保護性注冊。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是娃哈哈,該公司除了申請娃哈哈外 內衣褲批發,還把哈哈娃、哈娃哈等名稱也進行了保護性申請。由于中國市場仿冒之風盛行,筆者認為創業企業非常有必要進行多名稱保護性注冊。
三、創業企業應如何避免商標法律風險?
這里的法律風險不是指蓄意假冒或模仿他人商標的風險,正如筆者上一篇文章中所舉的例子,此類商標仿冒行為輕則被行政處罰,重則鋃鐺入獄,這種沒有技術含量的侵權這里不展開討論了。筆者指的是創業企業在重要新產品上線前、重要市場宣傳活動前,都應該進行商標法律風險防范。
舉幾例:某企業推出一句廣告詞:少抽一包萬寶路,多買一盒某產品。被萬寶路商標的持有人告上法庭,最終法院判定該企業構成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某網絡游戲公司新推出的資料片以著名游戲《傳奇》中的一處城堡命名,結果該城堡的名稱早已經被運營商注冊為商標,該公司不得不更換了名稱,因此導致前期市場推廣費用有所損失。
相對而言,創業企業比較脆弱,如果廣告宣傳或者新產品命名出現商標問題,企業所受到的打擊會比普通企業大。因此,筆者建議創業企業在重要產品命名和相關市場推廣、廣告宣傳的活動前,如果涉及商標的,應當做一下商標檢索 服飾批發切貨,如果覺得太復雜,可以請專業知識產權代理機構進行。同時,盡量避免打他人注冊商標的擦邊球借勢,雖然這樣說不定短期可以借機炒作增加知名度,但實際這樣做的企業往往會給人負面印象,從長遠看對品牌的損害很大,還是得不償失;另一方面,如果商標權利人對打擦邊球的行為進行行政舉報,讓工商局處罰侵權行為,侵權者可能借勢都無法借到還會被罰一筆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