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4日 星期四

富士康破解出海口窘境:逐漸和蘋果說再見了

眼下這個時段,郭台銘如果翻開狄更斯《雙城記》,看到第一句“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時,心中想必五味俱全。
  這句話正是對他所執掌的全球最大3C代工帝國——富士康科技集團最貼切的寫照之一。從2007年與蘋果合作第一只iPhone開始,跟隨著蘋果的一飛沖天,富士康的發展也突飛猛進。集團在2013年的凈利潤達到了948億新臺幣,約合32億美元。
  但是“禍兮福之所倚”,對郭臺銘而言,他的富士康帝國也正面臨著最大的窘境,整個帝國或許有一天就像多米諾骨牌一般轟然垮塌。這并不是危言聳聽,而是郭臺銘本人內心最大的憂慮,否則他就不會猶抱琵琶半遮面般要“去蘋果化”。
  讓郭臺銘心悸的兩段往事
  2010年,富士康內做液晶顯示設備相關制造的群創與奇美正式合并成為新奇美,在奇美尚未被富士康收購時,作為台灣曾經的“面板五虎”,奇美通過持股與最大的顯示器代工商冠捷形成緊密的合作。
  合并之初,業界普遍的聲音是鴻海將要在液晶顯示器代工上和冠捷一爭高下,因此原本奇美和冠捷之間的合作關系將會逐步變淡,甚至形成直接競爭。
  一年后,當業界再回過頭來看時,卻發現新奇美并未減少的冠捷的持股,且合作還非常緊密。因為缺乏自有品牌的軟肋,新奇美不得不繼續和競爭對手緊密合作。事實上,這不僅是當時新奇美的軟肋,也是整個富士通一直以來最大的軟肋,套用宣建生的話來講,缺乏“出海口”。
  或許我們應該對宣建生的解釋,有一個進一步的注解,這個“出海口”不能是一個單一的、過大的“出海口”。
  回顧好第一段往事,讓我們來看第二段。
  依舊是冠捷,2003年開始,冠捷下定了要發展自有品牌的決心,因為宣建生要打破代工廠的“宿命”。在冠捷之前,臺灣地區有不少做顯示器代工的大廠,但卻逐步消失在歷史洪流中,當時被臺灣地區的媒體悲壯的稱為代工廠商的“宿命”。
  宣建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開始發力自有品牌冠捷,在零售市場和三星形成正面匹敵之勢,隨后又收購了飛利浦、NEC這兩個大品牌的使用權,讓自有的“出海口”成為一個緩沖,絕對不讓任何單一品牌的代工業務占據絕大部分而被綁架。
  有沒有覺得這個故事很熟悉?

  富士康的尷尬境地
  看看富士康,雖然沒有具體的數據披露,但是業界普遍估算富士康來自蘋果的訂單已經占到了70%,來自蘋果的營收占據了40%。
  換句話說,富士康已經被蘋果綁架了,但眼下的局面蘋果又何嘗不是被富士康綁架了?除開富士康這樣的代工帝國,還有哪家代工廠能夠為蘋果制造出如此精致的iPhone?
  可是蘋果的選擇面畢竟多,或許iPhone只有富士康可以代工,但是同樣賺錢的iPad新訂單,我卻可以給和碩這樣的代工廠,慢慢培養起來,不讓富士康在自己的體系中一家獨大,避免被富士康綁架。
  和宣建生一樣,郭臺銘一直要擺脫代工廠的“宿命”,他也有過不斷的嘗試。富士康的基因導致他大規模出來做自主品牌已經不現實,郭臺銘曾經將“出海口”的希望放在通路上,和麥德龍合作萬得城,收購賽博數碼廣場,在超市中開設敢闖數碼專柜,覆蓋三線城市以下的萬馬奔騰連鎖,在線B2C飛虎樂購,4條實體1條線上的布局不可謂不全面,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都沒有打開預期的局面。台中隆乳
  小米手機近乎神話般的崛起,無疑給了富士康以新的希望。小米手機2011年下半年上市后當年銷量幾十萬臺,2012年全年銷量719萬臺,2013年預估銷量將超過1500萬臺。如果富士康能夠在早期布局,只要抓住一兩個小米手機這樣的機會,郭臺銘就能夠像宣建生一樣,擁有更多自主的“出海口”。
  于是,當我們看到富士康找到小米、找到樂視TV進行產業鏈整合,當富士康主動跳出來率先代工Firefox手機,就不難明白富士康為什么要主動的“去蘋果化”,因為郭臺銘需要更多的“出海口”,否則等待他的或許就是“宿命”。
  和美國的性格一樣,美系公司歷來講究的是制衡和控制。它或許可以和你一起發展,但絕不會容忍你過于壯大,因為那樣會反過來威脅到它。無論手機還是電視,富士康投入到Android的陣營中,對蘋果來說都是壯大了敵對陣營,可以預見的是蘋果未來和富士康的關系也將走上三星的老路。
  富士康的“去蘋果化努力”值得肯定
  這對富士康來說或許是一件好事。
  和蘋果捆綁的過于緊密,就會面臨今年Q1這樣的局面,iPhone5銷量不佳,連帶影響富士康的業績也跳水。喬布斯死后的蘋果,是否還能續寫此前的神話,恐怕連庫克自己都底氣不足。但是至少目前看來,小米和樂視,將會繼續書寫自己的奇跡。
  對富士康來說,小米和樂視顯然沒有蘋果如此強勢。上游的硬件制造是小米和樂視的軟肋,也是他們發展的隱憂。如果有富士康這樣的制造大廠為他們的制造品質背書,至少在這兩三年內,雙方一定處于蜜月期,而不是和蘋果這樣的七年之癢台中抽脂
  富士康“去蘋果化”的道路會順利么?答案肯定是不順利。
  富士康“去蘋果化”是否會成功?那要看富士康未來的小米和樂視們帶來的訂單是否可以抵消蘋果的撤單。
  無論如何,這對富士康來說是一次轉機,否則富士康的結局一定是成也蘋果敗也蘋果——無論是蘋果敗帶著富士康敗,還是蘋果讓富士康敗。
  馬克·吐溫的一句話或許是對富士康最好的注解,那就是“歷史不會重復,但卻不斷押韻。”
  但郭台銘一定不想壓代工廠“宿命”之韻。

扎克伯格潛水Google+為什么?

 
于6月底推出了全新社交服務“Google+”,力圖打造基于親朋好友的新型網絡社交圈。“Google+”讓用戶根據不同的社交關系將聯系人歸類為多個“社交圈”,圍繞各個“社交圈”,“Google+”衍生出各項功能。
現在誰是Google+的第一紅人?他即不是谷歌ceo拉里·佩奇(Larry Page),也不是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他是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扎克伯格。截至7月5日晚間,扎克伯格在Google+的粉絲人數達到了3。5萬,超過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后者粉絲人數僅為2。4萬。
雖然Facebook和谷歌均未證實扎克伯格的賬戶是否是真實的。但他的賬戶好友包括了數位Facebook高管,例如首席技術官Bret Taylor和產品經理Sam Lessin,表明其真實性。著名科技博客作者羅伯特·斯科布(Robert Scoble)為此在Twitter上向扎克伯格求證。扎克伯格回復稱:“為何人們對我有Google帳戶感到如此驚奇?”,證實了其賬戶的真實性。
媒體發現,在Google+上,扎克伯格建立了自己的圈子,其中包括Facebook前高管達斯汀·莫斯科維茨和Facebook首席技術官布萊特·泰勒。
是谷歌推出對抗Facebook的社交服務產品,身為Facebook老板的扎克伯格潛水使用競爭對手的新產品。這是為什么?
、 向競爭對手學習一名知名企山老總曾經說過。“對手是一面鏡子,可以照見自己的缺陷,如果沒有了對手,缺陷也不會自動消失,對手,可以讓你時刻提醒自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想,扎克伯格正是也這樣的態度到google+的。在如今這個資源共享,智慧共享的時代,facebook有的別人能學習模仿,但是google+推出的,facebook卻不一定有,扎克伯格認為自己需要吸納對手的長處,在學習中和對手競爭,不斷擴大自己的優勢。我想這應該是faceboo始終保持前進的動力。
、 了解競爭對手用戶需求的全球用戶已經達到7.5億,而google+則剛開始。由不同企業推出的社交服務必然有其不同的地方,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好的功能肯定會大加贊揚,不好的功能肯定會毫不客氣的抱怨。社交網絡是一個很好的信息收集平臺,人們能夠從不同的用戶口中獲取不同的信息反饋,有了信息反饋,才能對產品進行改進和創新。
比如由于無法在Facebook上公開自己的職業和個人身份,用戶對此一直怨聲載道。與此相反,用戶可以在Google+上針對不同的圈子共享不同的信息,和朋友分享有趣的視頻,和同事分享專業文章,和家人分享新生兒的照片。正是這點讓Google+的圈子設計更加體貼,更加人性化,為 Google+贏得了掌聲。或許,facebook下一步會在這上面做一些改進。
、 為推出新服務尋找靈感看過電影《社交網絡》的人都知道,小馬哥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靈感火花隨時隨地爆發。小馬哥到google+潛水,一是使用google+的功能,二是在使用的過程中與自己的思維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尋找更優秀的解決方案,為提升facebook的用戶體驗做參考。
我想以上幾點可能是小馬哥潛水google+的一些原因吧,小馬哥的行為,可以總結成一句話:一切為了做好產品,一切為了更好的用戶體驗。
寫到這里,我想起來前幾天丁磊自曝每天都在新浪微博潛水一事,雙方行為差不多,但是境界卻是不同。一個是被人肉的,一個是自曝的。
我承認Linkedin的發展很快,最近在美國超過了MySpace成了老二,但是最近《福布斯》雜志撰稿人海頓·薩烏夫尼斯(Haydn Shaughnessy)卻說這家網站必將成為美國社交網站的老大。這讓我覺得《福布斯》雜志有些忽悠人,或者有誤導的嫌疑。
一、Linkedin最近成美社交網站的老二時光飛逝,世事變遷,互聯網領域也不例外,這不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最近就突然發力。北京時間7月9日凌晨消息,市場研究公司comScore的數據顯示,今年6月職業社交網站LinkedIn已超越MySpace,成為美國訪問量第二大的社交網站。
LinkedIn今年5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拉動訪問流量大幅增長。今年6月,該網站的獨立用戶訪問量創下3390萬的歷史最高紀錄;相比之下,MySpace的獨立用戶訪問量從5月的3490萬下滑至3350萬。這意味著LinkedIn已成為美國訪問量第二大的社交網站,僅次于 Facebook。
這家公司的營銷做得不做,其被宣稱可能是今年IPO規模最大的一家社交公司。在將IPO發行價定在每股45美元后,LinkedIn 5月19日在紐交所的開盤價達到了每股83美元,這使得LinkedIn估值達到78億美元。在第一天交易中,LinkedIn的股價一度最高達到122.70美元,估值超過100億美元。這一切讓他們底氣增加不少。
二、《福布斯》雜志認為其能成為老大然而,它剛超過MySpace成為老二,業內知名雜志《福布斯》撰稿人海頓·薩烏夫尼斯(Haydn Shaughnessy)就說這家網站必將成為美國社交網站的老大。這讓人聽起來似乎熱血沸騰,那么讓我們聽聽《福布斯》雜志的理由。
該雜志承認,LinkedIn將其過去三年的迅速崛起歸功于經濟衰退--隨著失業人數增多,人們到LinkedIn網站尋找就業機會的頻率就會上升。但眾所周知,LinkedIn還在將一個求職網站打造為日趨重要的內容網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但該雜志稱,LinkedIn仍然可以不斷壯大,以下即是我的理由。Facebook主要是在熟人之間建立聯系,給本已存在于他們社交圈的人群建立聯系。根據我的經驗,Facebook的確沒有幫助用戶發展聯系并不緊密的圈子,也沒有將用戶引薦給他們不認識的人。運營有 Myvirtualneighbor網站的艾米特·梅赫塔(Amit Mehta)認為,結識你原本不熟悉的人對社區的活躍至關重要。
該雜志撰稿人還說,我們每日面臨的難題是,如何獲得可靠的引薦,與陌生人建立基本的信任,了解一家本不熟悉的新公司的潛在發展機遇。這些功能雖在求職時體現地不太明顯,但在創造商業機遇方面卻顯而易見。LinkedIn應該成為鞏固不緊密關系的完美站點,從而創造新的商機。隨著經濟活動日趨分散,傳統行業走向衰敗,只要能提高發展和利用微弱聯系的商業技能,流動性更強的企業“操作系統”就會發展壯大。這是我認為LinkedIn會越來越成功、我們應深入理解其潛力的理由。

 美國第一CIO離任:失速的激情

 對于Kundra的繼任者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白宮的政治框架內做一個高效率的CIO--美國聯邦政府歷史上第一位CIO,世界上最大的信息技術的消費者--美國政府的首席信息官Vivek Kundra即將于8月份卸任前往哈佛大學任職。對于他的繼任者來說之前,需要推動Kundra未盡的事業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
之前Kundra作為聯邦的首席信息官,首要任務是將聯邦機構的數據中心進行大規模的整合,使整個聯邦數據中心的數量由2094個縮減為800個。
引用研究報告指出,數量龐大的數據中心是整個聯邦效率低下和IT經費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他所作出的努力有望在今年關閉137個數據中心,這些關閉的數據中心所承擔的業務將轉移到更高效的數據中心或者是云計算平臺。
雖然白宮表示Kundra的辭職并不影響聯邦政務對整合數據中心及發展云計算戰略的決心,但 Kundra先于奧巴馬離開華盛頓,意味著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在政府內部實施起來并不如想象中激情四射。當然,困擾Kundra的問題遠比“云計算”這個詞匯更加可怕。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忍不住抱怨在政府部門推動IT變革的諸多困難:“每年都有數十億美金的IT項目落后于計劃,很多項目不是過期就是已經陷入焦油坑。即使是美國總統,也要為使用上一部黑莓手機而費盡心機。美國國防部的一個項目,實施了12年,前后耗資10億美元,最后不了了之。繁冗的官僚主義讓我感覺回到了幾十年前。
對于Kundra的繼任者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如何在白宮的政治框架內做一個高效率的CIO。Kundra認為這個職位有四個重點:第一如何讓美國政府每年在IT上花費的80億美金預算,這些納稅人的錢不被浪費在與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無關的事情上。第二,如何對目前效率低下的基礎設施動刀,通過數據中心整合提高效率。第三,在網絡安全方便改變過去紙面報告的落后方式,書面報告對于國家安全事件和集團網絡犯罪來說都太古老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利用信息技術體察民意。華盛頓是個一言堂,但實際上這里的思想或決策往往并非最優,網絡信息技術能讓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參與建設更美好的家園。
迅雷之惑眼看著IPO即將成為現實,沒想到迅雷又推遲了,而且未來具體時間未定。
在近期中國互聯網企業中,除了視頻網站土豆網因老板王微個人問題使得公司IPO頗費周折至今未能圓夢之外,迅雷可能算是另一個IPO出現頗多“故事”的公司。上市日期一再延期,以至即將實現IPO又出現落空,同時發行價格一再降低,融資規模一再縮小,著實令人扼腕。
迅雷“不迅”
迅雷IPO又延期了!
“整個市場環境不好,公司價值得不到體現與釋放,下一步我們會等待時機。”7月22日,迅雷公司副總王珊娜對《華夏時報》記者解釋該公司IPO再次延期的原因以及未來的計劃時稱。
月21日,迅雷IPO再次延期成為《華夏時報》記者從業內同仁處聽到頻率最高的一條消息。要知道這已經不是迅雷第一次、第二次延期了。
此前,有消息證實迅雷將于7月20日在美國納斯達克正式IPO,這一消息在7月20日之前一直被信以為真。然而沒有想到的是7月20日當天,迅雷決定將發行推遲至7月21日,而7月21日這天,迅雷又宣布推遲該公司在NASDAQ的上市計劃,這次對于其上市重啟時間迅雷出有再具體給出。
資料顯示顯示,迅雷2002年由鄒勝龍及程浩始創于美國硅谷。2003年1月底,兩人回國正式成立深圳市三代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三代”,2005年5月正式更名為深圳市迅雷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迅雷”)。迅雷得名于迅雷下載器,目前為中國最大下載服務提供商之一,其收費會員數已達130萬。此外,迅雷還擁有在線視頻網站迅雷看看以及客戶端等產品。
迅雷網站提供的數據顯示,迅雷用戶數達3.4億,月度活躍用戶達 2.4億。迅雷下載持續壟斷下載市場,占據73.6%的下載市場份額。迅雷看看是中國最大的高清視頻VOD門戶。迅雷狗狗是中國最大的多媒體內容搜索引擎。
迅雷招股說明書顯示,以下載工具起家的迅雷,其視頻業務已超過其下載業務成為廣告收入主要來源,占比達到71.3%。
招股書同時顯示,2008、2009和2010財年,迅雷的凈營收分別為1534萬美元、2705萬美元和3999萬美元;運營利潤分別為-357萬美元、437萬美元和710萬美元;凈利潤分別為-458萬美元、545萬美元和847萬美元;每股凈利潤分別為-0.10美元、0.04美元和0.06美元。
據悉迅雷原計劃兩年就要上市,不過一直沒有實現。今年6月9日,迅雷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上市申請,計劃在納斯達克啟動IPO(首次公開招股),股票代碼為“XNET”,最多融資2億美元,并由摩根大通和德意志銀行將擔任此次IPO的主承銷商。但6月17日,有消息曝出迅雷將推遲其IPO,原因是目前美國市況不佳。7月2日,迅雷又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招股書修改,計劃在美發行760萬份美國存托股票(ADS),發行區間價定為14美元到16美元之間。按區間價中值計算,迅雷IPO融資降低為1.14億美元,估值將達到9.12億美元。7月18日,有消息證實迅雷已經確定將于7月20日登陸納斯達克,這一時間當時被認為可信度極高。不過從前述報道可見最終迅雷還是再次推遲,而且再沒給出具體時間。
生不逢時為了能成現IPO,迅雷顯然已經做出了極大忍耐與退讓,并做了許多“功課”。
最新消息顯示,迅雷的IPO規模已經縮小,發行價格也進行了調低。ADS發行量將從此前的760萬份減少到600萬份,發行價從之前的14-16美元下調至12-14美元,按照13美元的中間價計算,其融資額度將降低至7800萬美元。
同時為了實現IPO,迅雷不僅請來李開復等人擔任獨立董事護航,而且還對旗下業務進行了“斷臂”。招股說明書顯示,2010年12月,迅雷以1萬元人民幣的價錢,將與“狗狗搜索”有關的域名、新莊制服商標權和軟件版權售予了非關聯第三方。據悉,迅雷長時間以來一直面臨版權訴訟糾紛。招股說明書披露,2009年、2010年和2011年一季度,迅雷收到涉嫌侵權的訴訟分別是108件、126件、10件。目前,迅雷仍面臨32起版權訴訟,索賠金額總計人民幣2180萬元人民幣,且大部分與狗狗搜索有關。顯然為了解決版權訴訟,迅雷希望轉出狗狗搜索以解決版權糾紛。
迅雷IPO得到了傳統互聯網巨頭的支持。今年4月,國際傳媒巨頭默多克通過RW Investments向迅雷投資了2940萬美元。同時早在2007年全球搜索巨頭谷歌就向迅雷投資了500萬美元,并且以2.8%的持股比例成為主要股東。7月14日,迅雷提交的招股說明書修訂文件顯示,搜狐將購買1000萬美元的A類普通股,價格與IPO發行價相同,并且搜狐已與迅雷股票承銷商達成協議,自招股書提交之日起180天內不出售或轉賣這筆股權。
此番IPO,迅雷顯然用心良苦,不過遺憾的是生不逢時。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李智7月21日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迅雷IPO遇挫時稱,“市場大環境不好,融資太小無法證明自己的價值。”她認為,“如果迅雷現金足夠,那么推遲也無妨。”
事實上此次IPO不利的不僅是迅雷,盛大文學遇挫。早在今年5月25日,盛大文學就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IPO申請,計劃在紐交所上市,交易代碼“READ”,最多籌集2億美元資金。7月21日同天,原計劃在本周路演的盛大文學在海外稱,已決定暫停在紐約證交所IPO,直到市場狀況改善為止。
大環境不佳被普遍認為是迅雷與盛大文學此次IPO遇挫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麵包今年以來中國概念股因一些公司涉嫌財務造假、信息披露等問題在海外引發了一股對中國概念股的做空浪潮。有數據顯示,在近一個月內,就有數十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跌幅超過30%,同時僅今年3月初至6月中旬,有21家在美國上市的中國概念股遭遇停牌。另有據Ipreo Capital Market Analytics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在美國進行IPO的中國新股已較發行價下跌19%,而美國新股較發行板橋駕訓班價上漲了8.9%,顯然中國概念股在美國市場受到極大做空壓力。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這可能是迅雷真實的寫照,不過國人也有云,好事多磨,因此對迅雷、盛大文學等期望在美國IPO的中國互聯網企業來說,等待也許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iPhone

  傳中移動iPhone最快下月登場 借Wifi曲線實現昨日,美聯社消息稱,中國移動已與美國蘋果公司達成協議,將于今年10月引入iPhone。南都記者隨即致電雙方,均得到“不予置評”的答復。不過有與中國移動合作的業務推廣公司人士向南都記者透露,自今年6月22日蘋果COO蒂姆·庫克(Tim Cook)到訪中國移動并與高層進行閉門會議之后,移動內部有關iPhone的各種消息便不脛而走。“若只基于TD/LTE(中國移動將運營的4G網絡) 或新版本的iPhone 5來猜測雙方的合作時間表,就算到了2012年也不會有結果。”該人士稱,雖然沒有可披露的官方消息,但在公司內部所謂“移動版iPhone”的輪廓開始逐漸清晰起來,包括網絡首先確保向下兼容EDGE、數據業務更注重WIFI等等。至于推出時間,則可能比美聯社所述的10月還要早些。
移動頻遞橄欖枝“蘋果公司已經與中國移動達成協議,最早將自今年10月份起把iPhone智能手機引進中國。”美聯社如此形容這項合作的背景---按用戶數量衡量,中國移動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公司,用戶總數超過6億人。
昨日,南都記者就此事致電蘋果中國,對方保持一貫緘默的態度。中國移動方面對于這個時間表亦不愿作出評論,僅表示會為目前使用中國移動網絡的 iPhone用戶提供更完善的服務。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曾透露,截至5月底,中國移動的iPhone在網用戶達到了560萬。近日,中國移動又通過相關途徑公布了最新的數據---截至6月底,中國移動iPhone在網用戶已增至642萬。也就是說單月用戶增量超過了80萬。
在中國移動內部使用蘋果iPhone的員工不在少數。同樣,蘋果中國公司亦有不少員工用著中國移動的號碼。這多少意味著,包括他們在內的600多萬iPhone用戶,不太介意自己的手機只能跑著2.75G的EDGE網絡。
一直以來,除了在具體的合作時間表上含糊其辭外,中國移動對蘋果iPhone的愛慕是溢于言表。早在去年,中國移動廣東公司便在其官網上設立了 iPhone專區,指導iPhone用戶使用移動卡時如何實現無線上網、捆綁139郵箱、開通飛信和彩信、導入通信錄等等。在iPhone 4上市后,移動各地市公司又推出了專門的“剪卡服務”。南都記者從廣東移動獲悉,目前iPhone 4用戶若想使用中國移動網絡已無需“剪卡”,因為移動營業廳將為其直接更換適配iPhone 4的小卡。
7月28日,中國移動又向iPhone用戶拋出了一根更直接的“橄欖枝”---中國移動北京公司通過媒體宣布,即將推出一項包含iPhone 4的購機套餐。全球通用戶在國美、迪信通、樂語等社會渠道購買相應型號的手機后,可憑購機發票到指定營業廳辦理該套餐,獲贈一定額度的話費返還。除 iPhone 4外,該“套餐”面向諾基亞E7、N8和摩托羅拉ME860等。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機型均為中國聯通運營的WCDMA制式機型,但可以向下兼容移動的 EDGE網絡。
沒有LTE?沒有iPhone 5?
“隨著iPhone 5在中國龐大的手機市場上市時間的臨近,蘋果公司和中國移動的合作將為iPhone帶來更多的新用戶。”一周之前,美國一家著名財經類報紙也曾發布過“中國移動將引入iPhone”的消息。但與之相比,昨日美聯社的消息看上去更接近實際情況。美聯社稱,中國移動最快在今年10月引進的其實是iPhone 4手機。
目前的實際情況是,蘋果一直沒有宣布下一代iPhone,及坊間俗稱的iPhone 5將在何時推出。如果目前業界猜測的9-10月將是其最終推出時間,那么其真正登陸中國市場至少要到今年年底。
至于LTE版的iPhone,今年4月蒂姆·庫克曾明確表示,“第一代的長期演進技術(LTE)芯片組要求手機設計做出許多讓步,蘋果不愿接受其中的一些讓步。”這意味著LTE至少無緣于下一代iPhone中。
這些因素讓移動先引入現有iPhone產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昨日,一家負責中國移動部分業務推廣的公司負責人向南都記者透露,移動一直在制定一些面向iPhone用戶的推廣。“大都是類似于北京移動推出的智能機WIFI套餐,即用戶需自購iPhone手機再到移動營業廳辦理業務。”不過該人士補充道,最近圈內盛傳移動地方公司開始制定捆綁iPhone銷售的推廣方案。
另有廣東本地的蘋果手機經銷商向南都記者表示,對蘋果而言,與移動合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直接打開渠道,同時再一起制定合適的營銷方案即可,速度快的話9月份即可實現。在他看來,北京移動推出的智能機WIFI套餐就是銷售移動版iPhone之前的小范圍“練兵”。
手機咨詢機構戰國策首席分析師楊群則認為,今年二季度蘋果在中國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6倍,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iPhone所貢獻的。“面對聯通,蘋果仍占據上風。這樣一來為保持中國市場持續的高速增長,向另外兩家運營商開放銷售是大勢所趨。”他表示,移動若肯先從iPhone 4賣起,蘋果理論上不會拒絕,畢竟要開拓用戶增量保證業績增長,中國移動手中的6億用戶是關鍵。
GSM+WIFI,移動曲線實現從6月22日蒂姆·庫克造訪中國移動集團總部,到6月24日成為新浪微博實名認證用戶,北京移動海淀區區域主管劉洋發表微博稱“中移動9月引入 iPhone5”(不久后被刪除),再到外電高呼“中移動6億簽約用戶,我來了!”,中國移動和iPhone的距離似乎僅剩下一層窗戶紙而已。
對比中國聯通,中國移動運營iPhone的優勢是擁有廣泛的客戶基礎,是蘋果“沖量”的最好選擇。劣勢則是從目前情況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移動版的iPhone只能使用GSM網絡,無法使用3G。
不過因為WIFI的存在,3G缺失的問題已被解決了一半---可提供高速無線上網,只是無法確保“隨時隨地”的便利性。
據統計,三家電信運營商中,中國移動在WIFI上的投入無論熱點數量還是覆蓋區域,都要優于另外兩家。以區域發展速度最快的廣東為例,廣東移動已在省內21個市全面建成無線城市群平臺,鋪設WLAN(WIFI)熱點1.5萬個,并采用了2G+TD+WLAN混合組網。此外,還面向全球通八大套餐用戶啟動了免費WIFI上網業務。
事實上,隨著中國iPhone用戶規模超過1000萬,除了中國移動外,中國電信亦按捺不住對蘋果的“欲望”。幾乎在傳出中國移動與蘋果敲定合作的同時,有消息稱中國電信也與蘋果達成初步協議,即將引入CDMA版至于中國聯通,楊群認為其仍將在iPhone高端產品的引入上保持領先地位。“因為運營WCDMA網絡的因素,新一代的iPhone在國內先由中國聯通銷售的可能性還是最大的。”不過楊群同時表示,以16G iPhone 4為例,聯通為用戶提供的話費補貼比例高達機身價格的86%,無疑是一項沉重的負擔。“與另外兩家運營商正面競爭,以盡可能多地發展iPhone用戶,還是利用3G網絡優勢擇優發展ARPU值,較高的iPhone用戶,將是聯通面臨的抉擇。”
●三大運營商3G用戶占比來源:工信部,2011年6月電信移動聯通

一張圖看懂蘋果組織結構


    Paul Deneve被蘋果聘任為新的副總裁后,外界對他將負責哪個部門充滿了疑問,而目前呼聲最高的職位則是負責最近大熱的可穿戴設備,而零售部門也有可能是他之后的去處。
  但事實上,可穿戴設備和零售并不是平行的部門結構。對于蘋果來說,可穿戴設備或許是一個時期內的項目,而零售方面則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固定部門。跟蘋果無人不知的名氣相比,蘋果的組織結構就顯得有些神秘了。或許是當年喬布斯光芒太盛,蘋果旗下部門猶如白日繁星找不到存在感。


  但是要徹底研究透蘋果這種體量公司的組織結構,那非得出一本書不可。那么下面來自asymco的一張圖或許能幫助大家對蘋果的結構有個初步了解。

  圖作者把蘋果的部門分成了“破壞性部門(Disruptive)”和“維持性部門(Sustaining)”。不過說直白一點就是產品研發和行政管理之分。
  通過此圖可以發現,蘋果沒有一個獨立的產品部門,而是把產品的定位、推廣和定價權歸置到了市場部門下面。同樣的,即使iPhone如此紅火,蘋果也沒有單獨的一個iPhone部門,更不要說iPad部門等等。事實上,對于蘋果這樣的公司來說,“產品”是需要各部門一起負責的縱向責任。
  蘋果以1851億美元的品牌價值占據這世界第一的位置,但蘋果現在的品牌管理負責人卻空缺著,在喬布斯時代,喬布斯是自己親自負責這一板塊。品牌管理對于一個直面消費者的公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最近加入的Paul Deneve會不會負責這一方面的業務呢?
  如果說沒有對比,就難以理解公司結構差異的話,那么槽點滿滿的下圖則生動形象地繪制出六大科技公司的結構狀況了。
  值得一提的是,蘋果現今的組織結構還是沿用喬布斯時代的,但是相比于不世出的喬布斯,Tim Cook的神通還是不及。那么像蘋果這種CEO面面俱到,各部門相互獨立的結構能否持續下去呢?
  以蘋果現在的二號人物Jonathan Ive為例,在去年蘋果高層重組之后,他不僅要負責硬件設計,還要兼顧軟件的美學設計,或許這就是蘋果組織結構正在轉型的一個表象。蘋果離開了獨裁的喬布斯時代,打通部門界限進行協作方式是它的未來嗎?

  這張老圖看起來詼諧,但依舊點出了各公司的組織結構和部門關系(微軟和甲骨文中槍)。